訓詁學

「尐」字之亂(增修版)

「尐」字之亂

香港近年來隨著中港矛盾升溫,以及政府落力推行普通話教中文,坊間牽起一股捍衛粵語的思潮。一些人為了證明粵語比普通話「更古雅」,於是開始埋首於歷代韻書典籍之中,考據一些粵語口語的本字。其實粵語口語本來寫法的考據工作,一直有人在做,著作亦不少,可是現時網上有些聲稱「本字」﹑「正字」,經不起學理推敲,有些甚至令人匪而所思。

本文今次所談的字,便是網上時常見到有人用,甚至網絡媒體《熱血時報》也當「正字」用的「尐」字。不少人直接用這個「尐」字,取代坊間常用的粵語替代字「啲」字,問題是這真是「啲」字的「正寫」嘛?「尐」字的實際讀音究竟是甚麼?粵語口語中有無用這個「尐」字的案例?「啲」字的本字其實又是甚麼?這些都是本文將會探討的問題。

「尐字說」乃彭志銘原創?
據調查發現,近年來將「尐」係「啲」字正寫說法的源頭,應該是源自次文化堂出版社社長彭志銘,多年前在 AM730所寫的「正字正確」專欄,後來亦收錄在他的著作《正字正確》之中?不過他在文中的解釋既不清晰、亦有違學理,甚至這是否彭社長的獨創考據,也成疑問。

其實「尐」字是「啲」字「正寫」的說法,最早見於孔仲南在1933年撰寫的《廣東俗語考》〈釋情狀〉一節之中,他在書中的詳解,引用《說文解字》,轉述《說文》的反切,乃至舉出的例子,都跟彭氏在專欄中所寫一樣。

孔仲南
孔仲南《廣東俗語考》有關「尐」字的說法

彭志銘作為出版界翹楚,理應清楚轉述他人研究成果,需列明論點出處吧?當然,報紙專欄短文偶有遺漏,尚可同情地理解,惟彭氏在《正字正確》一書既自稱「作者」,若仍沒在文中加上注腳講明非自創觀點,那便有點說不過去了。

反切原理
當然,論點由彭志銘獨創還是「參考」孔仲南,都不是本文重點。問題的關鍵是,彭社長既然懂得在文中把「尐」字的反切「子列切」寫下來,又怎有可能覺得【子列切】可以切出【dit1】的發音,從而得出「尐」等於「啲」的結論呢?

唯一可以合理解釋的原因,便是彭社長根本不懂反切。

說到這裡,便不得不簡介一下「反切」是甚麼。「反切」是一種古代的漢字注音方法,始建於漢代,常見於歷代韻書典籍當中,方便讀者知道字詞的發音。由於篇幅所限,詳細原理大家可閱讀石見田《解救正讀》入面的「反切初階」章節。簡單來講,「反切」反切原則是「上字取聲母,下字取韻母;上字辨陰陽,下字辨平仄」。當你看到字典標示「 XY 切」, X 字為「反切上字」,取聲母和陰陽; Y 字為反切下字和平仄,取韻母同音調,然後將二者合併,拼出讀音出來。

那麼怎樣分陰陽和平仄呢﹖現在由於科技發達,方法便變得很簡單,閣下首先需要找出「反切上字」的發音和聲調,然後再依下表找出其陰或陽﹔至於平仄,粵語除一﹑四聲是平聲,其他七聲都是仄聲,你只需找「反切下字」的發音和聲調,便能辯其平仄。

聲調位置   字例   字例   字例

1)陰平聲    因    分    詩
2)陰上聲    忍    粉    史
3)陰去聲    印    訓    試
4)陽平聲    人    焚    時
5)陽上聲    引    憤    市
6)陽去聲    刃    份    事
7)陰入聲    壹    忽    ~
8)中入聲    ~    ~    屑
9)陽入聲    日    佛    蝕
(~)表示有音無字(原表連結)

以彭氏在文中寫到「尐」的反切【子列切】為例,「尐」的反切為【子列切】,反切上字取聲母( > zi 2> z和陰 ),下字取韻母和平仄( > lit6 > it和仄),由於「列」是入聲(陽入),二者合併切出來的音便是陰入。陰入分兩種,一種為上陰入,一種下陰入(又稱中入)。一般來說,短元音多屬上陰入,長元音多屬下陰入, -it是長i,所以切出下陰入,用香港語言學學會粵語拼音方案的標音標示,切出來便是zit3(可參照下圖)。,彭社長如懂反切,又怎樣切出他所說的【DID (近音) 】出來?

反切原理
「尐」之反切過程

據歷代韻書記載「尐」之反切,分別有【子列切】、【姊結切】或【子悉切】,哪一個都切不出【dit1】音。是故,段玉裁在<說文解字注>入面利用讀若法,稱「尐」字「讀若輟」,普通話中將「尐」讀 ji 或 jie ,也合乎歷代韻書的反切記載。

段玉裁

段玉裁在<說文解字注>「尐」之反切

三問彭志銘
當然大家也知道,語言是活的,一個字的讀音會隨時代演變,古代反切切出來的音,可能跟現代發音有差別,或者後來大家「有邊讀邊」,約定俗成讀出另一個發音出來。何文匯博士主張的「正音運動」之所以遭人非議,乃是他強調讀音必須獨尊成書近千年的《大宋重修廣韻》。

問題是今次「尐」的發音問題,決非獨尊一書,而是歷代多本字書均無證據,證明「尐」字可讀【dit1】。如果單憑字典中「尐」有「少也」之意,不理歷代反切的標音,然後強說「尐」字乃「啲」的本字,何以服眾?況且,如彭社長認為歷代反切可忽略不理,當初為何又玄幻地要在文中寫下「尐」的反切【子列切】呢?

(題外話﹕當然何文匯更大的問題,並不只是獨尊《廣韻》,而是他愛跟便跟,不想跟便說「集非勝是」,跟或不跟毫無章法。更有甚者,乃何博士有時不只不跟《廣韻》,又不跟民間讀音,自己一錘定音為某些字作一個「正音」出來。由於何文匯正音非本文焦點,故此容後再撰文評之。)

由於彭氏(或其實是孔仲南)在文中標了「尐」的反切,但又強調「尐」發音跟「啲」,故敝生有幾個問題請教彭志銘社長:

  1. 一個【子列切】 (zit6) 的字,究竟為何發音會無故演變成【點宜切】 (di1) 呢?這不只韻母,連聲母也改變了?
  2. 除孔仲南一書外,彭大社長有無其他證明「尐」可以讀【dit1】的記載?
  3. 除「尐」一字之外,粵語有哪隻字同時出現過聲母由精母【z】變成端母【d】的現象?

孔仲南一書既然沒有答案,還請彭大社長賜教了。

「尐」字粵語早有用之
又事實上,「尐」在粵語內其實一直有使用的例子,讀法亦相對接近「尐」其中一個讀音【子悉切】,那便是俗寫成「蚊滋」個「滋」字。據《康熙字典》載《揚子•方言》曰:「蜻,其雌者謂之尐。或作𧉍。」,由於音義相近,我們便有理由可以相信,「蚊滋」的本寫便是「蚊尐」或「蚊𧉍」(从蟲从尐)。

問題又回來了,既然粵語本來便有用「尐」的案例,讀音若【滋】或【即】,請問為何無故又會彈出一個【dit1】音出來?是否有人拿本字書查到個「尐」字,見意思差不多就穿鑿附會呢?答案還是留待各位看倌論斷了。

「啲」的本字是甚麼?
大家或許會問,既然「尐」字不是「啲」的本字,究竟「啲」本字又是甚麼呢?個人的基本看法是,「啲」乃「的」之音轉。「的」字本來就有「射質也。射侯之中」的意思(詳見《康熙字典》),俗語入面亦有「一粒的」之說法。

故此,「啲多」 (dì dúr) 極有可能屬「的多」之音轉。由於「的」乃本字但讀音不同,所以粵語自行再造一個派生字「啲」,加個「口」字以作讀音不同的識別。

又事實上,「一矢中的」個「的」,在普通話發音也是 dì ,同廣府話【di1】同。據《音學五書》所載:「的字在入聲,則當入藥,音都略切。轉去聲,則當入嘯,音都料切。後人誤音爲滴,轉上聲爲底。」相信這便是「的」字音轉成【dit1】由來,亦有可能是漢語「的、底二字混用」的原因。
「的﹑底二字混用」連結﹕

另一說法,則是「啲」字屬客語借詞,本字為「滴」,客家話同法同粵語一樣,發音亦為【dit1】

結語
順帶一提,「啲」一字記載最早見於明末清初廣東彈詞《第八才子書花箋記》:

奴系綠窗紅粉女,日長針指度芳年。婚姻自有高堂在,啲該兒女亂開言?

一個出現超過二百年歷史的「啲」字,無故因為有人說「尐」才是本字,便被某些人當作有問題而不用,這種盲目法古除了製造語言生態混亂之外,對香港整體有何益處?

《「尐」字之亂(增修版)》有22条评论

  1. 其實貼AM730連結係咪真係咁難, 點解係都要成篇文偷了, 連張相都偷埋? 彭志銘份稿你出糧? 香港文字工作者就係因為你地呢D盜版客而冇飯開!!!

  2. 題外話,而家啲人成日話「素質」係大陸語,但我記得97年前好似已聽過「素質」一詞
    同埋「亮點」又畀人話係大陸語,請問你點睇?

    1. 問題只是彭志銘想證明「尐」是「啲」的本字,就必須解釋點解發音會變得這麼厲害。還有,他似乎根本不懂反切。

    1. p, t, k 尾就係入聲。
      所以(忽)fɐt1係陰入(又叫高陰入),(發)fɐt3係中入(又叫低陰入),fɐt6 (佛)係陽入。
      有時方便睇,又會寫成fɐt7, fɐt8, fɐt9。
      但兩者標示一樣。

      1. 第六聲是陽去聲,但不代表用6標示就是第六聲,尤其要弄清楚第六聲(或你寫或引用的「第6聲」)是指九聲中的第六聲,或所謂九聲六調的第六調。

亦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