訓詁學

《本土新聞》講乜「閉翳」﹖

相信沒人會否認﹐近年來網絡湧現的粵語本字考據風﹐跟香港的本土主義興起有關連。若那些考據成果合乎學理的話﹐粵語訓詁風原因為何﹐背後有甚麼政治潛台詞和動機也好﹐本來也不是問題。可是﹐若有人一心為求證明「粵語最古雅」﹐拿起韻書典籍東找西查﹐見到一些古詞跟現代粵語意思相近﹐便聲稱那是某口語的「正字」﹐這就有穿鑿附會之嫌。

遺憾的是﹐這類所謂「正字」發現充斥網絡﹐對香港語言生態影響極壞﹐譬如曾焯文博士以《本土新聞》名義發佈的短片中﹐談到「閉翳」正寫是「怫㥜」﹐便屬一例。

曾焯文博士涉嫌剽竊﹖

在討論「閉翳」本字是否「怫㥜」之前﹐本文必須指出一個事實﹐便是這說法並非曾焯文博士的獨創發現。彭志銘的《廣東俗語正字考》便有「怫㥜」是「閉翳」古寫一說﹐當年梁文道在鳳凰電視節目(連結)中介紹此書時也有提到。至於這代表「怫㥜」一說始自彭志銘嘛﹖這也未必﹐因為詹憲慈在1920年代成書的《廣州語本字》卷十九‧第744條中﹐便有「怫㥜」讀【bai3ai3】一說。

Image

【圖﹕《廣州語本字》目錄中載有「怫㥜」讀【bai3ai3】的紀錄】

換言之﹐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﹐彭志銘再次「參考」他人學術觀點﹐而曾焯文貴為博士﹐轉述他人學術觀點卻隻字不提﹐更有剽竊(plagiarism)之嫌。順道一說﹐彭志銘在書中對「怫㥜」一說存疑﹐他認為「閉翳」本字乃「贔屭」﹐梁文道在節目中也曾提及﹐有關問題會在稍後篇幅探討。

「怫㥜」=「閉翳」﹖
說完了「怫㥜說」的實際來源﹐本文將探討「閉翳」本字是否「怫㥜」的問題。曾焯文博士在facebook中提出﹐「怫㥜」是正字因為形音義貼切﹐此說法其實大有問題﹐疑點如下﹕
(1)在短片下的簡介中﹐曾博士明確指出「怫」字在《廣韻》(連結)為【扶沸切】﹐用現代粵語來切的話﹐照道理應是【fei3】音﹐曾博士又如何能切出「閉」字的【bai3】音﹐背後的音轉規律在哪﹖
(2)鄙生假定曾博士知道「怫」在廣韻的聲母是「並母」﹐中古擬音為【b】﹐有人推斷現在聲母改讀成【f】跟「古無輕唇」有關。可是﹐「怫」的反切下字為【沸】﹐由此可以知道「怫」乃未韻止攝合口三等字﹐又點能擬成【ai】這個韻﹖原理又是甚麼﹖
(3)大家翻開《廣韻》﹐可見「怫」﹑「菲」﹑「蜚」列為同音字﹐如果「怫」因為【扶沸切】可以讀成【bai3】﹐同是【扶沸切】菲﹑蜚為何在現代又不是讀這個音﹖
(4)在短片下的簡介中﹐曾博士表示「父沸切」的發音等同費姓之費﹐但現在費姓的讀音是【bei3】﹐讀音若【秘】而不是【bai3】﹐曾博士夾硬說成費姓讀【bai3】又所為何事﹖

當然﹐更大的問題在於那個「㥜」字﹐曾博士談「怫」字時還講及它的反切﹐「㥜」字卻隻字未提。因為「㥜」字的反切【于貴切】聲母屬「雲母」﹐現代粵語的切音是【wai6】同「胃」﹐大家從字形結構中也能看到「㥜」是形聲字。故﹐《廣韻》將「㥜」列為「胃」的同音字。假若「㥜」字可以讀【ai3】﹐「胃」豈不是可以讀成【翳】音﹖這不是荒謬嘛﹖

由此可見﹐「怫㥜」的發音其實跟「閉翳」八竿子打不著。至於曾博士為何這樣說﹐推斷原因是他看畢詹憲慈的書﹐自己不再深究便人云易云。哀哉﹗堂堂博士豈能以此態度治學呢﹖

「閉翳」=「贔屭」﹖
至於前面提到﹐彭志銘主張「閉翳」本字才是「贔屭」之說﹐據考﹐說法比較合理﹐但仍有疑點。「贔屭」乃傳說中「龍生九子」之一﹐後世衍生出《玉篇》所說的「負重狀」這個引伸義﹐亦可引申為擔負重任﹐例如﹕<春秋毛氏傳>(連結)便有「夫穿本盾弟,亦本盾黨,秦晉之戰,皆二人相為贔屭」一載。

在現代粵語俗語中﹐「閉翳」通常是指一件事十分複雜棘手﹐因而令人頭痛﹐意思跟另一俗語「頭痕」接近﹐若純粹解作「心不安」﹐其實並不算完全達意。「贔屭」既然可以解「重任」﹐自然可理解為事情「好大鑊」﹐這便成了「令人頭痛」的引伸義。

發音方面﹐「屭」字有【ai3】或【ngaai3】這兩個讀音﹐「中大粵語審音字庫」(連結)也有此一紀錄﹐原因待考。問題主要在於「贔」字﹐若翻查歷代韻書(連結)的話﹐確實很難找到可讀【bai3】的證據﹐唯一可能性是《康熙字典》(連結)曾載「贔」可被視作「奰」的俗字﹐而奰在<五經文字>(連結)有【捕位切】一載﹐【位】在粵語中也有讀作【ai】(蟹攝四等)的紀錄。然而﹐網上亦有網友指出﹐贔是止攝三等幫組字﹐雖然止攝字也有讀作【ai】的﹐但大多數來自見組和影組﹐來自幫組則絕少。故﹐我們並不能排除<五經文字>用【位】作反切下字有誤的可能性。

Image

結語﹕「閉翳」已能達意
總而言之﹐「閉翳」和「怫㥜」發音差異極大﹐曾博士(或其實是詹憲慈)說「怫㥜」是本字近乎穿鑿附會﹐至於「贔屭」一說仍有部份問題存疑﹐難有定論。更重要的是﹐「閉翳」在字義上已能表達出「封閉翳侷」之意﹐可引伸為「閉翳之困境令人侷促不安」﹐是否替代字還真難定奪。這不禁令人產生一個疑問﹕是否有人為了證實粵語存古而生安白造呢﹖是否有人隨手拿起字書﹐找些音義相近(甚至其實發音不同)的字﹐然後強說它是某個口語的本字﹖

最後本文必須指出﹐有些人老是將本字說成是「正字」﹐這說法大有問題。本字只是指一字一詞的最初寫法﹐而研究本字目的乃是查找字詞的演變歷史和規律。將已被歷史淘汰的文字化石吹捧為「正」﹐有如盲目法古﹐某程度上亦矮化了現代民間常用的替代字。鄙生更見過有些網友受這種「粵語正字風」影響﹐用粵語行文時使用大量所謂「正字」﹐如將「佢呢個人咁嘅樣」寫成「渠爾個人恁忌樣」﹐完全不知所云。先不論這些是否真是本字﹐但我們也不能否認﹐其實不少民間口語用詞也有近百年(甚至幾百年歷史)﹐任由這種所謂「正字風」助長﹐勢必造成粵語語言生態混亂﹐禍延子孫也。

 

《《本土新聞》講乜「閉翳」﹖》有9条评论

  1. 文少,留意「怫」在《廣韻》有兩個切音,一個係「扶沸切」,一個係「符佛切」,後者才會切成fat6,前者應是fei6才對。

標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