訓詁學

「攪」和「搞」

圖:粵語的「攪」出自上古漢語

用粵語口語講「做什麼﹖」,既可以講成「做乜?」,亦可以講成「攪乜?」,只是現在不少人都跟了北方話的寫法,寫成「搞乜?」。究竟「攪」和「搞」的本義是什麼?為何北方人又會由「攪」改用「搞」字?


其實,上古漢語已有這個「攪」字,早在《詩經‧小雅‧ 小旻之什‧何人斯》中,那句「祇攪我心」,便有著「攪亂我的心緒」之意。許慎在《說文解字》中則云:「攪,亂也」。由此可見,「攪」的本義是「搗亂」、「擾亂」。

粵語的部份用語中,至今仍有保留本義,如「攪亂檔」、「打攪哂」,上一輩問人「攪乜?」,通常含有你在「攪亂檔」的貶義。後來,「攪」字由貶義變成了中性,派生出兩個引伸義,一個是「攪拌」,第二個是「做」的引伸義,例如:「攪掂」。

至於「搞」字,最早出自南梁顧野王的《玉篇》,沒列明意思。在宋代《集韻》中,將「搞」字列作「靠」或「敲」的同義字。從「搞」的字形結構來看,「搞」和「敲」之別,只在於一個从手,一個从攴,可見「搞」最初應是「敲」的或體字。

問題回來了,為什麼到了後來,「攪」和「搞」二字出現混同呢?首先,「攪」和「搞」在粵語、客語皆是同音字,二字可能因此而通假。與此同時,「攪」和「搞」在北方官話中發音不同,「攪」字作為見母二等開口字,出現了顎化而變成了【jiǎo】音。當北方人借用南方人口語的「攪」字時,發現讀音更像「搞」在北方話的【gǎo】音,於是改用了「搞」。

時至今日,「攪」和「搞」二字混同的情況,幾近約定俗成,今人通常談到「攪拌」時,才會用到「攪」字。本文只是解釋二字為何出現混同的原因,大家也無需因此更改用字習慣也。

原文刊於<華僑報>

留下评论